内容说明
本文探讨的空间范围:
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四川除开成都的14个地级市,包括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
本文探讨的时间范围:
短期如旅游、餐饮、零售等大众产业的窒息式缩水,口罩、防护服、手套等防护用品的爆发式增长都不在本文的讨论中,本文将从消费者变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探讨3-5年内的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地级市的工业发展战略。
前言
2020年1月3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城市群在新年伊始就上升成为了国家战略,但作为双城记的两大主角和42个兄弟们还没来得及开始重新思考战略调整,一场疫情大考就从隔壁湖北传来。
而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川渝多地已实现长时间的零增长,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大考结束的最终胜利。此战胜后,成渝双城经济圈必须思考如何完成国家战略赋予自己的使命,成德眉资如何即差异互补又同城化发展?从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不同于4年前的能力,如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宜居地,助推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
本文是阿佩克思易疫情下的行业研究报道第十篇,聚焦四川地级城市该如何实现产业突围?
本文作者:阿佩克思产业战略咨询
01
疫情防控大考之前
思考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就不得不提国家通过诸多战略城市群构建的现代经济“射日弓”: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形成了我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框架,而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为代表京广铁路经济带则是神弓弓弦,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共同拉起长江流域经济带这第一只射日神箭,将第一次与世界强国一较长短。
从2003年首提成渝经济区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乃至2020年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成都、重庆两个城市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分别从2003年的1871亿元和2556亿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17013亿元和23606亿元,增幅为9.09和9.23倍,与我国平均增幅7.21倍相比,均可以说出色的完成了西部大开发的支撑重任。只是再回到成渝双城要承担的区域使命来看,还远远不够,成渝城市群一直以来的“中部塌陷”都没有的得到很好地解决。继续以此态势发展下去,成渝城市群看得到的最好参照就是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双核独大,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等城市群充其量成为其附属而已,雄安新区就是为了破这个双核独大的难题。
再回到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个区域范围四川省的15个市,及重庆市的27 个区(县)全域以及开县、云阳的部分地区,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四川所含区域在去年《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调整后的重点布局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食品饮料、能源化工五大类为四川省五大万亿级产业,而重庆重点布局“6+1”支柱产业与四川布局产业竞争大过于互补。但是这些产业由于都属于高劳动力需求的制造型产业,也是产业转移的核心部分,对于川渝人口大省来说,即解决了就业、发展了经济,又承接了国家整体工业布局的使命,何乐而不为?
但是落到了地级市的头上,由于承接部分缺乏技术含量,没有找到细分领域差异化互补,同质化竞争愈发严重。2018年底四川省开始意识到产业承接的同质化将为下一步战略中严重限制地级市发展的上限,随即颁布了《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重新对21个地市州进行了产业梳理。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各地市州的竞争关系有所缓和,但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再布局,重庆产业的同质化叠加,成渝需要思考如何从吸血变成送血,而双城经济圈内的地级市的产业发展更需要思考如何在同质产业中找到自己的战略定位,与成渝、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一体化共生发展。
02
疫情带来的消费者变化:
历史不会重复,但是会押着同样的韵脚
此次疫情是建国以来影响范围最广的公共卫生事件,唯一可以稍作参考的还只有2003年的非典。其中,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测,可以参照贝恩、BCG等多家权威机构的洞察,本文基本认同,不再复述。
如贝恩判定:“疫情结束后,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业有望快速复苏,而包括服装、化妆品、奢侈品等可选消费领域甚至可能由于市民出行恢复后的报复性消费而迅速回弹。此外,包括医疗、保险、在线零售、在线教育、娱乐、通讯等与网络相关的行业也将由于疫情期间高涨的客户获取与转化而产生持久效益。短期投资及出口都将明显回落。制造与建筑等资金密集型行业将面临人力短缺、成本增加、现金流吃紧和供应链不确定性增高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可能随着政府补贴的逐步落实而得到缓解。”
总体来说,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都是阵痛的,第二产业在03年非典的时候属于很快反弹的部分。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却不同,如果不能审视透彻这之间的变化,很可能会错过了危机下的第一个风口:借势让大量落地的新兴产业真正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回到消费者经历了长达2-4个月的场景教育,如果只谈行业增长/回落的影响是不够的,03年的消费者大多还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一二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中徘徊,经济保持的高增速,可以通过报复性消费短时间内弥补经济的空档期。而如今大部分消费者已经在三四五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中不断流转,宏观经济的增长放缓,就如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调侃:我们已经做好一切准备来报复性消费了,可是就只差钱了。永远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是可以通过经典场景分析法来重点关注一下消费者在之后的各大场景中的习惯变换,来为之后我们窥探产业细分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家居场景:
2019年是5G元年,在众多概念的加持下,本以为智慧家居会迎来产业大爆发,但共同努力的时代,谁还对家居场景的变化抱有消费动力?4G就可以完成得很好的看视频、打游戏等等,为啥还需要5G?俨然家居场景只需要一个WiFi、一个沙发就可以了的极简主义风正不断地阻碍智慧家居概念的落地,年轻人也更加推崇租房文化,自如、蛋壳等趁势而起。
而抗击疫情,让“宅文化”瞬间席卷全国,租房人群无家可归屡见不鲜…人群对于一个固定居所的需求、对于宅在家里的娱乐、办公需求、对于社区安全和服务的智能化需求等家居场景相关的产品都将得到一次巨大的风口。
而从前两年开始,小米、华为、谷歌的智能家居生态都已有了基本雏形,在对接消费人群的智慧家居需求上,将会驶入快车道。就像华为选择在2020年2月24日这个时间发布自己“1+8+N”全场景智慧化战略一样,2020年将会是智能家居爆发的元年。
医疗场景:
医疗板块的再次腾飞毋容置疑,作为全世界制造业最强大的国家,迅速的将口罩的日产从2000万只上升到1.8亿只的能力让世界惊叹。而从长远来看,口罩、防护服、测温枪、负压救护车等需求在经历短期爆发后都会回归理性,更大的机遇在于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健全。2020年将是我国将分级医疗和应急防控真正落到实处的起航之年,床位数量的继续增长和医疗防控硬实力的建立,将极大地推动基础建设、医务人员、诊疗设备、互联网医疗等产业呈现质量双升。
教育场景:
国内疫情虽进入尾声,但国外确诊病例反超,全球防控形势依旧严峻,教育作为重点管控场景,线上教育成为了从幼教到研究生全年龄段的标配。迅速造成平板电脑为主的学习设备供需不匹配,部分机型长期处于缺货状态。商家介绍,目前购买平板电脑的消费者大多是小学学生的家长,他们对平板电脑的配置其实不高,预算大多数是 3000-4000 元内。
而从长期影响来看,随着远程教育国家布局的深化,依托教育部推动,集合众多教育终端设备的智慧教室将全面改造目前的第一代信息化教室,实现教育资源的更优化应用。此次疫情影响下,教育场景的软硬件需求都将进入快车道。
出行场景:
乘用车方面。2003年的非典疫情,不但没有令车市增长停滞,反而激发了消费者对私人交通工具的需求:根据中汽协的数据,当年乘用车销量近20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0%,远超2001、2002年。究其原因,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公共出行工具无论是从严控人流和检查角度所消耗的精力,还是被感染或波及要求被隔离的风险出发,同时无车一族在疫情影响下,亦会考虑入手属于自己的车辆,为自己和家人提供安全独立空间,消费思路的改变将会影响汽车制造商的整车产品思路,从而对产业链造成影响。
公共出行方面。公共出行方式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均受到重创,航空、地铁、高铁、公交、出租均跌落谷底,但出于疫后对于工作出差的刚需,会在未来恢复到疫前的一定水平。但在公共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将因为个人卫生健康和独立空间的改变而发生改变;随着国家新基建在城际轨交方面的大力投入,未来航空制造业将在一段时间内进入洗牌阶段,轨道交通产业将再加速,并出现多种结合城市特性的新型轨道交通工具。
餐饮场景:
疫情发生在春节期间,对于任何实体餐饮来说都是一次灾难式打击,连动影响白酒、茶叶、烟草、调味品等各个领域在短期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伤害。从疫情长期影响来看,餐饮作为消费日常必须场景,未来肯定会恢复到疫前水平,但出于消费者对于健康、卫生的需求,外出就餐一定程度将被挤压,在生鲜及半成品等领域将出现利好,健康代餐等食品产业亦会加快发展。
03
后疫情时代的重点产业建议
电子信息产业:
18个地级市中有15个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大数据、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数字视听、软件与信息服务、新一代网络技术、新光源、集成电路、光电信息、半导体、云计算、北斗应用、信息安全共14个细分领域。综合来看,地级市的重点产业布局均集中在智能终端及上游产业链。
四川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强配套”为思路,以重大项目为突破,目前已集聚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等大批知名企业,疫情对产业影响更多在需求端,而非供给端,各细分领域将会有所差异:集成电路领域存量市场空间巨大,考虑到国产替代全面加速,国内半导体公司受到的下游需求变化的影响程度相对要小;智能终端领域,传统消费电子供应链由于下游终端需求下降,影响相对较大;大数据、云计算、数字视听等领域,将受益于应用场景爆发而迎来发展良机。
电子信息产业具备供应链生态成熟且庞大的特性,西部城市利用多年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其本地生产要素成本低等相关特性,已初步完成了框架搭建,随着疫情对场景应用的进程激化,各地级市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产业链协同关系,差异化布局关键环节,以核心企业为驱动,优化供应链体系和产能布局,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和配套风险,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真正带动产业“有差异的”集聚发展。
装备制造产业:
18个地级市有15个布局装备制造产业,涉及方向包括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智能制造、智能电网、高性能液压件、油气钻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综合来看,省内轨道交通产业布局完整,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为防止疫情对经济造成短期负面影响,政策不断释放基建稳增长信号。当前基建项目已逐步复工,财政部已提前下达2020年专项债额度,将给地方基建、城轨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新基建鼓励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将促进轨道交通制造业投资需求,西部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组成,拥有发展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制造业的先天优势。
省内产业链布局虽然完善,但整车制造板块相对薄弱,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主要集中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尚无高铁、动车整车研发和制造布局。而整车制造属于重资产投资的制造业,与成渝中心的产业可形成差异化布局,地级市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结合政策优势吸引优质的重大项目落户,积极延伸产业链,布局整车制造业,进而带动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共同发展。
先进材料产业:
18个地级市有16个布局先进材料产业,主要方向包括先进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五大类,
对先进产业而言,因为先进材料是现代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基础和先导,因此,疫情影响不仅限于先进材料产业本身,而且会涉及到其它行业和领域,如制造、物流、通讯、医疗家居等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甚至于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影响是多方面的,延续性也不尽一样,结果也不尽相同。
疫情后,先进材料的市场需求有所改变,而半导体、面板、5G及锂电池材料,则受益于产业趋势发展,仍将是未来先进材料产业的重点布局领域。这与川渝地区十二五规划布局方向基本一致,而目前已有部分成效的时候,部分地级市可结合自身优势产业或产品特色发展基于先进材料产业的新形态产品体系,布局新形势下的场景升级。
食品饮料产业:
18个地级市有14个地级市布局食品饮料产业,涉及优质白酒、饮料制造、烟草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川菜调味品、休闲食品、精制川茶、医药制剂、中药制造、化学药、生物制药11个细分领域,综合来看,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地级市的重点产业布局。
从需求来看,此次疫情让更多消费者感受到生鲜电商带来的价值,加速了用户习惯的培养,新电商平台将重塑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随着电商在农村地区农产品销售领域的介入不断加深,传统农产品有形市场的地域限制将被突破。
地级市在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同时,应加快发展“互联网+特色现代农业”和品牌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围绕生产和物流构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产业链条。四川拥有众多食品饮料的地方品牌,大多地市州以“产地品牌”思路进行整合,思路清晰但缺乏手段,未来政府应为企业搭建平台,用政策及制度来引导品牌建设,方能在消费者对于饮食健康和品牌调性相合上的市场下,将地市州的产地品牌建设从“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
能源化工产业:
18个地级市有8个地级市布局能源化工产业,主要依托自然禀赋形成了以天然气化工为主体的能源化工体系,具有明显的四川特色,同时顺应转型升级,精细化工也成为地级市重点发展战略之一。
近年来,以园区化和兼并重组为抓手,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促进了能源和化工行业集中度的持续提升,而这一次突发的重大疫情,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体现为体质虚弱的尾部企业将淘汰出局,领先的头部企业将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也契合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因此,对于地级市而言,应以整合能源化工资源、建设高端化工产业为战略布局,通过资本运作、兼并收购以及项目新建扩建等方式,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产业质量和单一规模,以重点项目结合政府平台优势捆绑式发展,集中力量聚焦突破。
04
疫情下半场,全球产业链影响
在新冠开始之前,我国已开始布局新兴产业的相对闭环的产业链构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我国围绕“一芯一屏”布局多种智能终端及数字经济载体,已形成了除深港澳大湾区以外的众多产业集聚地。而新冠疫情的下半场,全球爆发的大背景下,短期内对于已转移至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影响不大,同时对纯脑力劳动的高端智力密集型产业亦是如此。短期内受到全球产业一体化布局的影响,反而会在约1个月之后出现部分库存告罄而导致的停工现象。
在中长期来看,一方面,随着国内疫情领先于国外得到初步控制,国内复产复工和消费需求回升的进度会加快,在国外供给和需求无法同步跟上的情况下,对于产业链上任何断掉的一环,我们都需要谋求一定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恢复活力,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不断加码刺激经济增长。加之我国在高净值产业方面的提前布局,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对于试验场景开放的优势影响下,将会在众多产业链的中部环节出现跨越式的发展,该部分产业环节拥有极大的体量空间。各地市州需重点关注已落地的新兴产业与优势下游场景结合可裂变出的众多新型产业类型,如智能终端与AI技术结合的家庭服务机器人、新能源与医疗结合的便携式诊断设备、5G与汽车结合的网联汽车、新材料与轨道交通结合的新型城市公共出行工具等等。
05
总结
成渝双城经济圈和疫情影响的双重背景下,对于各地市州是一次重大考验,只有对各自城市的具体优势和产业现状有清晰认知,对于国内外相关产业的竞争和协同有超前洞见,方可在全球产业链中占得一席之地。
综上,在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发展浪潮中,各地在发展地方经济中可以关注以下三点:
一.关注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结合。需认识已引入新兴产业的候鸟性质,思考在政策红利支撑结束后的吸引力,避免其向更低成本的要素洼地转移。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并未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与地方优势产业充分结合,才可以真正落地生根,成为地方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关注产业链中部环节和生态系统的打造。产业的全球化配套是针对于需求固定、运输成本较低的相关部分产业环节,各地以重大项目引入核心引擎后,需关注庞大的产业链中部环节企业和生态相关的配套企业;
三.关注场景引领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家七大类新基建为刺激经济发展,亦是在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坚实基础,未来将在全新的新型基础建设引领下,产业会以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为驱动,衍生出众多蓝海市场,提前布局方可把握未来。
更多想起报道可与我们联系
中国成都市金牛区西安中路42号赛思商务楼7层
Tel:028-87788666
Fax:028-87788661
业务合作:13811629315
邮箱:rachel.xiang@apexogilvy.com